Skip to content

十岁的汤姆 第一季译后语

作者: Mio

乍看之下,汤姆不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孩子:他木讷、呆滞、被动,是班级里被忽视的那个差学生。汤姆是游离于集体边缘的,而他的内心又对他人的认可有很强的渴望,因此当外界给予他一个身份时(比如达科塔妈妈口中“缺少父亲的榜样而走上歧路的的可怜孩子”),他总是欣然接受,并努力证明自己正是他人所期望他是的那个人。结果是他总在被周围人推来推去、随波逐流,而本该保护和引导他的成年人却为了自己的目的或野心利用他,于是汤姆一次又一次地被卷进漩涡的中心,成为被众人责备的焦点。幸运的是每次事态将要失控之际,汤姆被迫成就的“事业”总会恰到好处地毁于一旦。汤姆尽管在这种重复的生长痛剧场中不断遭到挫败,但却也从未遭遇毁灭性的伤害,因为新泽西的乡亲们也都不是道德败坏无可救药之人,而是一个个迷失、彷徨、不知如何生活结果伤害他人的普通人。

在开始翻译汤姆之前,我写过一篇译前感想,关于剧中童年的孤独与成长痛的主题,意料之外地收获了许多共鸣。尽管当时由于信息不足,那篇感想存在着一些错误,但那次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在转发与评论中一起分享自己的童年与共鸣的景象,仍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译制过程中,我也时不时在网上看到有朋友对于汤姆——一个虚构的美国儿童——的经历感同身受、有所感悟。或许将我们联系起来的并不是语言、文化、或是身份,而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痛苦。十岁的汤姆最现实主义的部分在于没有为了突出主角的孤独与无辜而将每一集的“反面”角色极端化,他们不是刻意要折磨汤姆,只是在自己的路上横冲直撞时不小心踢了他一脚。这样更接近现实逻辑的处理方法使得汤姆的痛苦更易于辨认与进入,在相似的情景中,观众可以寻找潜藏的安慰,因此那个十岁小男孩的故事才会这样打动我们。而在注视着他一次次经历迷茫与失落又最终得以全身而退的过程中,我们也得以拨开记忆的迷雾,回忆起自己作为一个孩童时体验到的伤痛,并跟随汤姆的转身得到一个释然的机会。我想这或许就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尽管并没有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happy ending,但只是看到自己曾经历过的孤独与不安被呈现出来,便足以给我们一个机会安抚伤痛,在想象中重新搭建自己过去的人生。

尽管说看一部动画就能治愈童年的创伤似乎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确实可以起到抚慰的效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喜用“丧”这类词语去形容十岁的汤姆这类动画,因为所谓的“丧”只是呈现出了现实中被积极、阳光、向上的话语遮蔽的另一面,而知晓、消化、接受这一面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或者可以说,如果对这一面一无所知,我们就难以面对生活。未来或许将有艰难的日子,让优秀的作品成为我们照拂自己、理解现实的养料吧,让艺术作品成为我们的一个栖身之所吧。

而根据HBO消息,下一季汤姆也在制作中了。谁知道这个窘迫古怪的小男孩,还将再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故事与体验呢。

期待与汤姆的再会,也期待与各位再会。祝你快乐。

Mio@就叫你mio吧

十岁的汤姆·第一季译者